『價格混亂』一款僅限3天的特價產品,其價格可能1年都不會改變;一個滿幾千省幾百的賣場廣告,可能你看得上的品牌都不會參與。什么時候下手購買最劃算?你不知,我不曉,只有商家自己才知道。每個賣場都說自己的價格最便宜,更是讓人難以抉擇。鋪天蓋地的價格戰,也許會帶來旺盛的消費力,但影響的是整個行業的誠信和形象。1元錢的馬桶、2元錢的地板……好象建材時常經常都有免費的“餡餅”從天而降。而真正趕到現場,各種附加在優惠價格之前的條件就會浮出水面,真相大白:馬桶必須買1萬元該品牌衛浴才能享受1元的特惠價格;地板必須鋪40平米以上才能有1平米享受2元錢的政策。還有流行賣概念:如同瓷磚類“瓷片”、“瓷質”、“鏡面”直至“納米”的眼花繚亂,產品的價格也如芝麻開花般節節高。商家“超級的想象力”塑造了一個又一個“美麗品質”,讓人一邊掏腰包,一邊心甘情愿。買的永遠沒有賣的精,這些蒙著美麗面紗的混亂價格,不斷干擾消費者的判斷力。這樣一來,表面上是讓消費者占了便宜,而實際的選材費用卻依然居高不下。
破解絕招:⒈大部分知名品牌的市場價格都是統一定價,很少出現為一家經銷商特別讓利的情況。而“價格我最低”的口號更多時候不過是為了賺得更多人氣的吆喝而已。⒉認清自己的需求,嚴格按照預算進行購買,不要因為任何的優惠活動隨意提升自己的產品檔次或增加購置。
『魚龍混雜』從挪威取材的地板、來自意大利手工打造的沙發,包裝上幾行蹩腳的英文字母,就可以讓消費者慷慨出手。遠在歐洲的“產地”很難核實身份,只要披上一件光鮮華麗的外衣,就可以“母雞變鳳凰”!價值幾萬十幾萬的家具,搞個周末促銷活動就能輕易的從“貴族”降到“平民”價格,以這樣的價格,連從歐洲到成都的運費都不夠。而在一些大型賣場有這樣的情況:容納品牌越多越好,場租費賺得越多越好。對于市場監管卻缺乏力度,消費者在賣場買到偽劣建材,賣場讓其找品牌經銷商,而品牌經銷商又把“皮球”踢回給賣場。吃虧的,就只有消費者。對于大多數第一次裝房的消費者來說,如何練就一雙火眼精睛,還是一門裝修必修課。
破解絕招:⒈不要因為“崇洋媚外”。盲目選擇來路不明的家具產品,過低的價格背后往往藏有隱情,不少國內品牌也有設計歐式風格家具,相比“假洋鬼子”,質量更可靠,售后更有保障。⒉即使在知名大賣場中也盡量選擇那些知名度高,有信譽的產品,當心踏進那些混水摸魚的“雜牌子”以價格作為誘餌的消費陷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