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碎片化時間、百無聊賴的時候,打開爆炸投,不僅可以投票之名去消磨、去消遣、減壓,還能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,并通過投票行為,在提供用戶表達自我意見與價值觀。
一個80后海歸創業者,抓住用戶“選擇綜合癥”的痛點,做了一款又萌又酷的App,名為“爆炸投”,被譽為“暴走漫畫、糗事百科和知乎”的綜合體。它到底是個什么鬼?
“長時間關注現任的前任,正常嗎?”
“大城市的一張床和小城市的一套房,你會怎么選擇?”
“如果把X戰警和復仇者聯盟一起扔進籠子里會怎樣?”
……
最近,一款名叫“爆炸投”的App,迅速在朋友圈躥紅。它是一款基于移動端的投票社區,主要通過及時性的輕數據應用,為網友提供一個投票表達以及輕社交的新型場景。
有人戲稱其為——暴走漫畫、糗事百科和知乎的綜合體。為什么?
它有類暴走漫畫和糗事百科的笑料百出、逗比段子,可為用戶減壓;更有類知乎的功能:通過投票行為,在提供用戶表達自我意見與價值觀的同時,能夠提供有價值的信息與知識。
甚至,它還是“選擇困難癥”用戶的最佳選擇。生活中任何奇思妙想、拿捏不準、糾結徘徊的選擇問題,在這里提問,都可以一錘定音。
“世界末日”觸發靈感
現在的世界規則都是60后創造,甚至50后創造的,但80后、90后不想聽長輩們的。他們生長于在物質豐富年代,自帶互聯網基因,正在改寫商業世界的游戲規則。
“爆炸投”創始人劉浩是一個80后,標準的技術宅男。
本科就讀于華中農業大學,大二自學編程與web技術,做過世界地理位置編輯類應用,類似維基模式。后考入成都電子科技大學讀研究生,師從信息物理交叉領域權威、教育部長江學者張翼成教授。
與馬克?扎克伯格在大學寢室里創建Facebook、李彥宏留學期間開發出百度最初的搜索算法相似,技術控劉浩也是在寢室中萌生創業想法。
2010年他獲得公派留學機會,在瑞士弗里堡大學攻讀博士,期間,與導師一起做了類似今日頭條的應用——牛贊網,但當時過于重視技術,內容質量不高。
到2011年,一部叫《2012》的災難電影引發了一場“2012末日預言”的搜索高潮,而各方面言之鑿鑿的預見和推論,又讓人們眼花繚亂、難以辨析。在“世界末日”的話題持續發酵中,“相信派”和“懷疑派”形成兩大不同的陣營,爭議不斷。
“我們就做了名叫‘樂趣投票’的網站,覺得投票其實是個很有意思的事情。”
他說,這個產品讓用戶發起一些生活化、甚至有趣的投票。從調查和投票設計上,把復雜世界和策略邏輯簡化,我們更極致一點,直接簡化成2個原始選項,它代表了人性中最直接的反應。
女朋友跟媽媽掉水里先救誰?豆腐腦吃甜的還是吃咸的?結婚是否應該門當戶對?……劉浩表示,他們一直都很好奇這些常見問題不同人為何選擇不同結果,而這些選擇又代表著什么。
這就是后來其創業做“爆炸投”的ideal——通過有趣、獵奇、有意義的投票,來尋找類似問題答案、獲得有價值的知識與信息的真實社區。
2015年初,以“爆炸投”產品為依托,劉浩成立了一家名字也頗有記憶點的公司:兩個科技。
這是一家又酷又萌的科技公司,主要致力于用最酷的技術和最精致的設計,讓移動互聯網生活更加有趣、簡單、有創意。
從“兩個科技”的名字可窺一番,爆炸投的所有問題都只有兩個答案,對于為什么要選擇這種方式來玩?
“非黑即白,非此即彼。”本著逼死強迫癥的原則,他認為,或許只有兩個答案的問題,才能更逼近內心的真實想法。
通過對每個問題的投票,爆炸投可以幫你發現自己所屬的派別,是跟隨大眾的多數派,還是特立獨行的少數派,亦或是搖擺不定的中間派。投票后,用戶可以為自己的陣營發聲,進行兩種意見的相互碰撞。同時,隨著投票數目的增加,投票大數據可以為你找到世界上與你最相似的人。
“對和錯,是與非,是沉默的大多數,還是喧囂的少數?在爆炸投上一提問便知。”
表面是糗事百科,實質是知乎
一款產品的問世,是要解決用戶的痛點、癢點、尖叫點和興奮點,這是產品的引爆點。
爆炸投在深層次上戳中了用戶的痛點——選擇綜合癥。
對于許多用戶來說,做決策依然是重度的、困難的,因此有了“選擇綜合癥”。在他看來,選擇綜合癥是因為用戶無法權衡利益得失,或出現了障礙。
“要解決這個問題,讓選擇不再是一個糾結的事情,就要弱化它的利益因素,更加生活化,更加簡單。”劉浩說,傳統價值體系中,人們是不愿意和別人不同,屬于集體無意識或隨大流,少數派邊緣化或隱匿狀態。如今,大家更愿意在某些條件下,大膽表達自己。投票就是一種方式。
既然是互聯網產品,既然是年輕團隊,其團隊逗比、有趣、腦洞大開的特性在產品設計上展現無遺。
“逗比,我們給社區定的調性就是逗比,不管以后向什么方向發展,逗比是不變的”。
其實,“兩個科技”的名字還有一層寓意:即兩個創始人,兩個逗比。一個自然是劉浩,一個是波子君。劉浩性格溫和,給人的印象就像一個隨和的多數派,后者更像一個叛逆的少數派。唏噓的胡渣、頭頂棒球帽、手臂上的紋身、酷酷的眼神……乍看簡直是索馬里海盜穿越了!
就這么一個“不走尋常路”的人,果不然是有點來頭,曾在阿里有過數年品牌設計經驗,一手包辦了UI 和周邊卡通形象的設計。
爆炸投有一套完整的形象設計,球形紅色的形象代表了歡樂的多數派(即總是選擇和大部分人相同的選項)、三角體黃色的形象代表了面無表情的中間派,而藍色立方體形象則是永遠的少數派。
目前,爆炸投的主要用戶集中在年輕群體,好處是整個社區的逗比調性很容易維持,而且目前不多的用戶也能做到每天發布 100 多條投票信息。整個平臺上的內容全靠用戶產生,雖說活躍度較高,但從長遠來看容易產生太多的重復內容,沖淡趣味性,從而導致不再 “逗比”。
為了讓用戶不再產生疲勞感,在最新的版本中,爆炸投通過手工篩選出一系列有主題的優質內容,按照推薦、熱門、矯情、撕逼和吃貨等主題集中展示,力求在社區成熟之前用內容篩選的方式來提高用戶黏度和內容質量。
投票貼的形式被限制成一張圖片(或文字)加兩個選項,設定了邊框之后反而更能激發出用戶創造性,出現一些讓人捧腹大笑的內容。
用過爆炸投的用戶可能會注意到,投票的選項需要長按下才能選上,時間大約是0.7秒,這種“鄭重其事”也是在提醒用戶堅定自己的想法。
正如米蘭昆德拉所說:“無意義是生活的常態,但我們要試著挖掘它,并努力地愛上它。”這句話在如今移動互聯的場景中,就是每個人最真實的寫照。
在碎片化時間、百無聊賴的時候,打開爆炸投,不僅可以投票之名去消磨、去消遣、減壓,還能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,并通過投票行為,在提供用戶表達自我意見與價值觀的同時,也能夠提供有價值的信息與知識。何樂而不為?
表面上是逗比、段子,實質上是觀點、思想和知識的碰撞。這不就是糗事百科和知乎的綜合體嗎?
投投投,爆炸投背后的商業價值
對于大多數互聯網公司,特別是初創公司而言,都有一個“燒錢”的階段。爆炸投也不例外。
“傳統思維是今天我投錢進去,明天就有產出,而互聯網界的經營思維不一樣。”劉浩認為,兩個科技現階段要忘掉利益,只專注用戶體驗。
“看到一個市場,先把市場培養起來。目前不要先去想賺錢,而是讓用戶喜歡這個產品。如果有一天,爆炸投上面的用戶都不是僵死粉,互動性很強,那就是理想的狀態。這個時候再考慮賺錢,眼下最重要的是做好內容和社區。”
至于未來,他表示,爆炸投最大的價值,就是能夠給用戶提供有價值的數據和信息。用戶在爆炸投app上通過話題投票產生數據,這些數據可以對B端企業產生價值,而對C端用戶而言,未來會對其做一些相關增值服務,甚至于做一些相關的商城。
馬云卸任演講說,數據和內容作為互聯網的核心,不論是傳統行業還是新型行業,從大數據的金礦中發現暗藏的規律,就能夠搶占先機。以后,爆炸投會利用大數據,為品牌收集用戶的聲音,提供市場研究機構有價值的用戶決策數據分析。
爆炸投于今年7月底上線,在基本上沒任何推廣的提前下,目前用戶有10萬左右。正是因為聚攏了數量眾多的90后、95后這群年輕人,看到其潛在的商業價值,風投也拋來橄欖枝。日前,它已經獲得米倉資本 200 萬元天使投資。
對于這筆資金的用途,劉浩表示,一是用來做產品研發打磨,二是用于團隊建設和運營。資本的支持下,爆炸投正在“小步快跑”。
但沒有干爹、沒有背景,在App創業泛濫成災的今天,泡沫如同蝗蟲過境、寸草不生。然而,從市場的角度上講,泡沫是合理的。國外有一句諺語叫“沒有泡沫的啤酒不好喝”,所以有泡沫就恰恰證明了市場的顯性化存在,沒有泡沫哪有紅利可言,沒有泡沫更無順勢而為。
劉浩的團隊要做的是用好泡沫:
1、要在泡沫中長出自己的翅膀。
2、在順勢而為的過程中,迅速讓自己的肢體強健起來。
3、要迅速讓市場知道你的存在。
文/楊沁錕